卫龙美味2025年中期业绩分析:总收入34.83亿元,同比增长18.5%,净利润7.36亿元,增幅同样达到18.5%。

$卫龙美味 (09985.HK)$2025年中期业绩分析:增长背后的结构性挑战

核心要点总结

  • 财务表现:总收入34.83亿元(+18.5%),净利润7.36亿元(+18.5%),毛利率下滑2.6个百分点至47.2%

  • 产品结构调整:蔬菜制品收入大增44.3%至21.09亿元,调味面制品收入下降3.2%至13.10亿元

  • 渠道表现:线下渠道收入增长21.5%,线上渠道收入下降3.8%

  • 现金充裕:现金及定期存款总额65.29亿元,借款增至11.76亿元

  • 股东回报:派发中期股息每股0.18元,占净利润约60%

  • 未来关注:原材料成本压力、产品结构转型效果、线上渠道复苏情况

增长数据亮眼,但结构性问题浮现

卫龙美味交出了一份看似不错的中期成绩单。总收入34.83亿元,同比增长18.5%净利润7.36亿元,增幅同样达到18.5%,这样的双位数增长在当前消费环境下确实难得。然而,深入数据背后,一些结构性变化值得投资者关注。

最显著的变化体现在产品结构上。蔬菜制品收入暴增44.3%至21.09亿元,占总收入比重从49.7%跃升至60.5%,成为绝对的收入支柱。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调味面制品(辣条)收入下降3.2%至13.10亿元,占比从46.1%降至37.6%。公司将此解释为"主动调整资源配置,优化产品矩陣",但这种解释难免让人质疑:是主动战略调整,还是传统拳头产品增长乏力的被动应对?

毛利率承压暴露成本管控难题

更值得关注的是盈利能力的变化。毛利率从49.8%下滑2.6个百分点至47.2%,虽然公司将此归因于"原材料成本上涨",但在收入大幅增长的背景下,毛利率的显著下滑暴露出成本管控能力的不足。

从费用结构看,经销及销售费用增长10.9%至5.27亿元,占收入比重从16.2%降至15.1%,显示出一定的规模效应。管理费用大幅下降17.0%至2.01亿元,占收入比重从8.2%降至5.8%,这是利润增长的重要支撑因素。

渠道分化明显,线上业务遇挫

渠道表现呈现明显分化。线下渠道收入增长21.5%至31.47亿元,占比从88.1%提升至90.4%,显示出线下渠道的强劲表现。然而,线上渠道收入下降3.8%至3.36亿元,其中线上经销收入更是大跌21.1%至1.08亿元。

公司将线上渠道的疲软归因于"各线上渠道流量持续分化",但这种解释难以掩盖其在新兴电商渠道布局上的滞后。在抖音、快手等内容电商快速发展的当下,传统休闲食品品牌面临的数字化转型压力不容小觑。

现金流充沛,但借款激增引关注

财务状况方面,现金及定期存款总额达65.29亿元,较年初增长24.0%,主要受益于5月份配售及认购筹资约11.67亿港元。然而,借款从3.89亿元激增至11.76亿元资本负债比率从6.5%跃升至16.6%

公司解释称借款主要用于满足营运资金需求和建造厂房购买设备,但在现金如此充裕的情况下大幅举债,这种财务策略的合理性值得商榷。

产能利用率改善,但结构调整仍在进行

生产端数据显示积极变化。整体产能利用率从66.5%提升至79.0%,其中蔬菜制品产能大幅扩张,设计产能从5.94万吨增至9.47万吨。调味面制品设计产能则从11.71万吨降至8.13万吨,进一步印证了产品结构调整的深度。

这种调整反映出公司对市场趋势的判断:蔬菜制品特别是魔芋爽系列产品更符合年轻消费者的健康化、多样化需求。但传统辣条产品的式微,也意味着公司需要在新兴品类上建立更强的竞争壁垒。

预期差与投资逻辑

从预期差角度看,市场可能低估了卫龙在产品创新和渠道下沉方面的能力。公司通过与肯德基、林里柠檬茶等品牌的跨界合作,以及启用明星代言人等营销策略,展现出较强的品牌年轻化能力。

然而,投资者也需要关注几个关键风险:一是原材料成本压力能否通过产品升级和效率提升来化解;二是新兴品类能否建立足够的护城河;三是线上渠道的数字化转型能否跟上行业步伐

总体而言,卫龙美味正处于转型期,虽然财务数据表现亮眼,但结构性挑战不容忽视。投资者需要密切关注其产品创新能力、成本控制水平以及渠道数字化进展,这些将决定公司未来的可持续增长能力。

编辑/kevin